喜来登在中国是怎么没落的?一场关于时代适配的商业启示录


所属分类:新闻中心  |  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18日   |  浏览次数:54  |  作者:华夏铭酒店集团

 

近日,关于“喜来登在中国市场收缩”的讨论引发行业关注——部分城市门店闭店、运营模式转向轻资产,这个曾与中国酒店业共同成长的国际品牌,正经历着又一次战略校准。这场调整背后,不是简单的“没落”叙事,而是一家国际酒店集团与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,在碰撞中寻找新平衡的真实注脚。

 

回溯喜来登与中国市场的渊源,其故事堪称改革开放后酒店业的缩影。上世纪80年代,第一家喜来登落户北京,以标准化的国际服务、完善的会议设施,成为外资企业来华的“商务会客厅”;千禧年后,伴随旅游业爆发,其“高端度假+城市地标”的双轨布局,又精准踩中消费升级的红利期。那些挂着“喜来登”招牌的酒店,曾是城市繁华的坐标,承载着一代人对“国际化”的想象。

 

但市场从不会为任何品牌停留。当中国消费者从“住国际品牌”转向“住有故事的酒店”,当本土品牌以更灵活的姿态抢占细分市场(如亚朵的“阅读+住宿”、君澜的“东方美学”),当Z世代将“在地体验”列为选择酒店的核心标准,国际品牌的标准化优势逐渐弱化。喜来登的调整,本质上是应对“需求迭代”的必然选择——关闭低效门店、优化资产结构、强化轻资产输出,这些动作更像是一次“战略瘦身”,而非品牌生命力的终结。

 

这场调整给行业带来的启示,远比“谁进谁退”更有价值:在存量竞争时代,酒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已从“品牌背书”转向“价值共鸣”。消费者不再为单一的“国际标签”买单,而是更在意品牌能否与在地文化产生联结,能否提供超出预期的场景体验,能否用服务传递温度。

 

这与华夏铭酒店集团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。我们始终相信,真正的“高端”不是复制国际标准,而是扎根土地的生长力。在南京奥体店,我们以宋美学为灵感,将东方雅韵融入空间叙事——大堂的天花以“天青色”为基调,搭配宋代藻井纹样的金属格栅,光线透过镂空雕花洒落,仿佛还原了《千里江山图》中层叠的山影;公区走廊的墙面选用哑光质感的汝窑瓷白,点缀以瘦金体书法的当代艺术装置,每一步都像漫步在宋代的文人庭院。这种“在地化”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,而是通过深度调研,将地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,让每个空间都成为讲述本地故事的温度容器。

喜来登的调整,与其说这是“没落”,不如说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“二次成长”。而对整个行业而言,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企业,唯有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,持续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,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。毕竟,酒店业的终极使命,从来都是用有温度的空间,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<<上一篇:

<<下一篇:

加盟热线:0771-5828579/189-7883-0375 (微信同号)
电子邮箱:1105726595@qq.com
华西总部: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桂雅路6号综合楼二层5号商铺
华南总部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与科技路交汇处朗景园D栋
华东总部:江苏南京市建邺区云龙山路康缘智汇港B座
  • 华夏铭公众号

  • 华夏铭小程序

Copyright @ 2024华夏铭集团酒店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