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四川南充天来大酒店的拍卖记录,写满了一个行业的落寞——挂牌价从9.08亿元一路降至2.208亿元,经历10次流拍才最终成交,相当于2.5折甩卖。而这并非孤例:广州富力空港假日酒店7折无人问津;2024年全国法拍酒店总数2704家,仅成交215家,流拍率高达92.05%;2025年初延续颓势,1月流拍率91%,2月50家拍卖仅成交5家46。曾经象征身份与地位的高星酒店,如今深陷“有价无市”的泥潭。
高星酒店批量沦为法拍常客,深层症结在于其诞生逻辑的畸形。过去二十年,它们多被房企用作拿地配套与住宅溢价工具,而非独立盈利实体——“酒店亏钱无所谓,房价上涨就能覆盖”。随着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,2024年约80%的高星酒店业主(地产商)资金链紧绷,被迫甩卖重资产回血。
然而接盘者寥寥:动辄上亿的资金门槛、复杂的债务纠纷、老旧物业改造的高成本,叠加平均仅0.3%-4%的可怜回报率,让资本望而却步。仲量联行报告尖锐指出:这些资产普遍存在“定位错位、坪效低下”的基因缺陷,剥离地产红利后,裸泳者原形毕露。
当市场遭遇结构性过剩,需求端的叛离更让高星酒店雪上加霜:
●差旅预算全面收紧:蚂蚁、字节跳动等企业严控成本,87%的商务人群被迫降级住宿标准;
●年轻客群集体转向:2025年Q1高端酒店30岁以下客群占比从22%骤降至9%,涌向电竞酒店及亚朵、全季等“质价比”品牌;
●体验价值重构:68%消费者认为“奢华≠高价”,76%差评直指“设施老化”。当亚朵提供免费洗衣、全季标配8瓶水时,传统五星级仍在为矿泉水收费——服务倒挂加速客源流失。
少数清醒者已开启艰难转型:
●苏州南园宾馆借数字化分析客群,从商务酒店蜕变为文化生活方式目的地,客房溢价提升30%;
●三亚亚特兰蒂斯以“住宿+娱乐”生态获70亿元银团贷款,验证体验经济的可行性;
●上海兴国宾馆通过低碳认证打造绿色标杆,吸引ESG偏好客群。
行业共识逐渐清晰:高端酒店必须从“地产附庸”转向“运营驱动”,用AI降本(如TCL智慧方案降低能耗)、以内容增值(主理人IP+在地文化),方能在寒冬中存活。
华夏铭视角:泡沫破裂之日,正是价值回归之时
作为中高端酒店集团,我们在这场高星酒店危机中窥见警示与机遇。当“奢华”标签被消费理性刺破,酒店业的竞争终将回归服务本质与效率革命。华夏铭拒绝盲目追逐硬件军备竞赛,而是聚焦智能化体验(如AI客房管家、低碳运营)与社区化服务(嵌入本地生活场景)。高端非虚价,品质即正义——唯有将资源投入真实创造用户价值的环节,才能跨越周期,赢得可持续的未来。
高星酒店的集体困局,本质是一场地产经济遗毒与新消费需求的剧烈碰撞。当“骨折价拍卖”成为常态,行业需要的不只是接盘侠,更是一次从资产逻辑到服务理念的彻底重生——剥离泡沫的奢华,方能沉淀真正的价值。
华夏铭公众号
华夏铭小程序